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节选)

发布日期:2022-04-22 16:30 来源:芜湖市教育局 作者:徐子叶 浏览次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立场

 

1.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20纵观党百年来的历史我们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

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提出关于未来国家制度的主张并领导人民为之进行斗争。土地革命时期我们觉在江西中央苏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始了国家制庭和法律制度建设的探索实践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建立以延安为中心、以陕甘宁边区为代表的抗日民主政权,成立边区政府,按照 三三制原则以参议会为高权力机关建立各级立法行政司法机关。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进行了不懈努力,逐步确立并巩固了我们国家的国体政体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健全。

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基本定位。我国国家制度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能够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

21法治的根基在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国家权力。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起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2.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

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树立辩证思维和全局观念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现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延展。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目前立法执法司法普法方面还有不少薄弱环节有一些人民群众不满意甚至意见很大的地方这要成为厉行法治的聚焦点和发力点。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种种问题克服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民主维护社会主义法治权威和尊严克服执法不严和司法不公解决人民最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解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互联网管理加强安全生产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难题克服公器私用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等现象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反对特权现象惩治消极腐败现象等都需要密织法律之网强化法治之力。

23政法机关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政法机关是老百姓平常打交道比较多的部门是群众看党风政风的一面镜子。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深入了解一线司法实际情况了解人民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把解决了多少问题人民群众对问题解决的满意度作为评判改革成效的标准。要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坚持从严治警坚决反对执法不公司法腐败进一步提高执法司法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政法工作亲和力和公信力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顺利推进。

3.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24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我们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为什么我们能够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很重要的条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法治不仅要求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的执法机制普遍的法律遵守更要求公平正义得到维护和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2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如果执法、司法机关对老百姓不理不睬,而对有钱有势的人却高看一眼,那就没有什么社会公平正义可言了。人民群众每一次求告无门、每一次经历冤假错案,损害的都不仅仅是他们的合法权益,更是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是他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必须将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方面,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要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6)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两千多年前,管仲就说: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操持不正,则听治不公。听治不公,则治不尽理,事不尽应。治不尽理,则疏远微贱者无所告诉。事不尽应,则功利不尽举。功利不尽举,则国贫。疏远微贱者无所告诉,则下饶。意思是法度必须公正,不公正则判案不公平。判案不公平,治理就不合理,事情就不应时。治理不合理,老百姓就无法伸冤;事情不应时,功利实业就不能兴办。功利实业不能兴办,国家就贫穷。老百姓无处伸冤,民间就会骚乱。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要懂得“100-1=0”的道理,一个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九十九个公正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执法司法中万分之一的失误,对当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伤害。

推进公正司法,必须坚持司法为民,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的关注和期待。要改进司法工作作风,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司法工作者要密切联系群众,如果不懂群众语言、不了解群众疾苦、不熟知群众诉求,就难以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法律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司法工作也是做群众工作。一纸判决,或许能够给当事人正义,却不一定能解开当事人的心结心结没有解开,案件也就没有真正了结。让司法真正发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成效如何,说一千道一万,要由人民来评判,归根到底要看司法公信力是不是提高了。如果司法这道防线缺乏公信力,社会公正就会受到普遍质疑,社会和谐稳定就难以保障。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个目标来政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树公信,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对公众关注的案件,要提高透明度,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田。

4.依法保障人民权益

2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要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宪法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要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28)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司法力度,让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食品更安全、交通更顺畅、社会更和谐有序。对食品、药品等领域的重大安全问题,不能每次一出事就处理几个人、罚点款了结,要拿出治本措施,对违法者用重典,使从业者不敢、不愿、不想违法,用法治维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黑恶势力是社会毒瘤,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秩序,侵蚀党的执政根基。要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坚决打击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在打防并举、标本兼治上下真功夫、细功夫,确保取得实效、长效,让城乡更安宁、群众更安乐。对人民内部矛盾,要坚持和风细雨、为民服务,但对违法问题、害群之马,一定要依法处置、以儆效尤,这才是保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在,有些人法治意识淡薄,动辄为一已之利为所欲为,侵犯他人权益,危害公共安全,挑战法律底线有的公然阻碍执法、暴力抗法,甚至颠倒黑白、造遥中伤。要严格执法、依法惩治,不能怕惹事,不能缩手缩脚,不能让这种歪风邪气蔓延开来。

29)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等,都具有重大意义。民法典调整规范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这是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同各行各业发展息息相关。民法典实施得好,人民群众权益就会得到法律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就会更加有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

民事案件同人民群众权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各级司法机关要秉持公正司法,提高民事案件审判水平和效率。要加强民事司法工作,提高办案质量和司法公信力。要及时完善相关民事司法解释,使之同民法典及有关法律规定和精神保持一致,统一民事法律适用标准。要加强涉及财产权保护、人格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民事审判工作和监督指导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要加强民事检察工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畅通司法救济渠道,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坚决防止以刑事案件名义插手民事纠纷、经济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