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十四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4-12-27 09:46信息来源: 芜湖市教育局阅读次数:编辑:费虹 字体:【  

一、学校基本情况分析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创建于1765年,至今它已走过了二百五十五年的办学历程。1903年,中西文明交汇,学校从书院改为中学堂,1958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确立为首批二十所省重点中学之一,1999年成为安徽省首批省级示范高中,2009年成为北京大学首批校长实名制推荐学校,2002年被安徽省教育厅确立为安徽省六所理科实验班中学,理科实验班面向全省招生。是安徽省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和革命传统的省级名校。

在两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中,许多知名教育家、思想家、革命家、学者,如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1905年皖江中学堂的监督(校长)严复;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中共早期党的领袖陈独秀(在皖江中学堂执教);著名教育家、爱国知识分子、省立五中校长刘希平;“十月革命”思想的传播者、中共早期党员、省立五中教导主任高语罕、革命家恽代英、沈泽民;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先驱、文学家、省立五中的学生会主席蒋光慈;北伐名将、省立五中的学生会干部曹渊;北大著名教授、红学家吴组缃等,无不在芜湖一中的历史上乃至中国的近现代史上留下光辉业绩。               

新中国诞生后,芜湖一中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中国著名数学家钟家庆(56届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卢强(54届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65届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奇(72届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周远(55届校友),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总指挥唐贤明将军(67届校友)等,以及一大批在各级国家机关中尽职的领导者和教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精英,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出无数辉煌的成就,而受到党和人民的赞扬。 

我校现有学生 4175 人,在职教职工 305 人,师生比约为 13.7:1。 现在岗教师中有特级教师 4 人,正高级教师 2 ,芜湖市名校长工作室 主持人 1 ,芜湖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3 人,芜湖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 持人 3 人,省教坛新星 9 人,市教坛新星 25 人,全国优秀教师 2 人, 省模范教师 2 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1 人,省师德先进个人 1 人,省德育工作优秀教师 1 人,市优秀园丁(教师)36 人,市学科带头人 20 人,市骨干教师 41 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47 人,教育硕士(含在读) 19 人。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梯队明显,学历达标,业务过硬。学校目 前占地面积 240 亩,校舍面积 13.8 万平方米。有运动场、体育馆、艺 术楼、实验楼、教学楼、报告厅、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浴室、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心等硬件设施,校园绿化面积为6.2万平方米,绿化率为39%,占可绿化面积的 99%。校内设有芳草园、求索园、感恩园、桃李园等 校园文化景点;此外还有天象厅、太阳塔、地理园和生物馆等高科技设施。校园规划设计充分体现资源节约型、低碳环保型和环境优美型的特点,达到了智能化校园、信息化校园和现代化校园总体要求。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备的校园设施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学校新时代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千家万户。

目前我校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全国体卫工作先进学校、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消防安全 教育示范校、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 单位、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理事单位、安徽省第十届文明单位、安徽省示范家长学校、安徽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芜湖市第三届文明校园、芜湖市首届社团建设示范校、芜湖市心理健康示范校。

芜湖一中以“校园文化立校、名师群体兴校、规范管理治校”为战略目标,追求教育教学的高质量与高品位。近二十年来,学校培养了多名高考全省状元,为一流大学输送了众多优秀人才,其中清华大学116人,北京大学65人,中国科技大学209人,复旦大学88人,南京大学130人;有众多同学在全国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我校信息学代表队连续七次以校队代表省队参加全国信息学比赛,六次获团体总分前三名,其中两次全国夺冠。在国际奥赛中,我校选手共夺得金牌3枚,银牌6枚,铜牌1枚;另有部分同学直接被国外名校如耶鲁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全奖录取,“蔡澄清语文‘点拔’教学法”享誉全国。

二、学校发展现状分析

廿一世纪,国际形势风云际会。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能已全面转向知识经济、数字经济为牵引的发展时代,科技水平和人才培养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将由改革开放前期跟随发展转变为创新驱动发展,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对我国教育发展提出更高质量要求。我们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改革时代已经来临。教育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将被授予崇高的历史地位,承载重要的历史使命。

从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这一视角去审视芜湖一中发展现状,我们将更好地把握学校发展未来。

芜湖一中发展的有利因素: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芜湖市地方政府期望芜湖一中在解决学校发展领域先行先试,探索出成功的改革经验并在全市推广。

2、芜湖一中内部及关心支持芜湖一中发展的社会人士,寄希望于芜湖一中新一任领导班子能带领芜湖一中开创新局面,走向新辉煌。

3、在芜湖区域內,芜湖一中在办学所需人、财、物三个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为芜湖一中的改革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4、二百余年辉煌的办学成就为芜湖一中的发展积累广泛的社会资源,大多数一中人有着远大的教育理想和奋发进取与改革的精神。

5、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实施素质教育以来,芜湖一中从未停止过教育改革的步伐,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既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是一中今后发展的宝贵财富。

芜湖一中发展的不利因素:

1、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背景形势下,安徽省教育厅出台了禁止各级各类高中跨区域招生的规定,我校优秀学生招生区域进一步缩小。芜湖市招生区域内又名校林立,出现了群雄争霸局面,我校对优秀学生吸引力下降,到一中读书不再是优秀学生的唯一选择。

2、芜湖市政府对中小学校人员编制及教育津费核算是按通才教育途径进行的,芜湖一中同市区大多数中学相比,由于生源质量起步较高,更多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端人才的重任,我校约20%个性化人才的培养缺乏必要人力及财力支撑。

3、任何一项改革和发展都势必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芜湖一中也不例外。由兴而衰之所以成为历史的法则,就是在于缺乏改革的原动力。

4、安徽地处我国中西部地区,是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源短缺,引进和留住人才难度较大。

芜湖一中近年来在学校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校领导班子对学校远期发展的认识不足,行动力不强。学校班子成员未能牢固树立发展是学校工作第一要务,发展是破除学校一切矛盾根源及解决之道,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工作上,学校发展目标未能成为广大教职工的行为共识,学校工作实际上只是在维持学校正常运转。

2、办学理念变成口号,办学业绩当成目标。学校工作是在学校办学理念引领下,围绕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过程展开的;办学目标是在解决学校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彰显和实现。将办学理念变成口号,办学业绩成为目标是典型的虚无主义行为,是形式主义在学校工作中具体表现。

3、学校管理制度体系和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将办学物质资源转变为学校办学成果的途径和措施,是学校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我校近年来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制度体系和制度文化建设存在着问题,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未能得到有效落实,其根源是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保障,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的存在感和成就感不足。

4、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未能抓住重点工作、核心工作来开展工作。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及整合,学生发展评价系统建设,教师发展评价系统建设,学生培养体系及育人模式建设,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多媒体、信息技术平台建设等学校发展的中心地位未能得到应有体现。

三、十四五学校发展规划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讲话精神为指导,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南,遵循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以规划原则“立足学校实际,指向教育发展,破解存在问题,推动事业发展。”为目标要求,拟定《芜湖一中十四五学校发展规划》。

芜湖一中办学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打造适合的教育”。

适合教育是指:学校办学方向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过程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符合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学校管理符合法治精神和民主思想,以人为本、依靠教师全体办学;学校发展立足一中办学实际,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发展定位适度超前;学校办学条件与教职工经济待遇符合芜湖经济发展水平。

芜湖一中办学目标:

打造一所在国内特定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安徽名校,为芜湖“教育名城”战略作贡献。

具体指标要求:教育教学质量省内一流,办学条件省内一流,管理水平省内一流,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省内一流,学校教科研水平省内一流。以教科研水平、育人模式探究为突破口,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一定影响力。

发展战略:

从一中办学实际出发首先要着力解决教学质量下滑趋势,扭转招生不利之势头,重新赢回社会声誉,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抓住人心思变的有利关口,着力解决学校制度体系及制度文化建设,凝聚人心,走依靠教师全体办学之路;充分利用芜湖市教育人才引进和我校管理制度建设契机,将管理重心下移,解决好学校管理组织及功能重构与队伍建设问题;提前谋划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对应方案,加大学校课程开发及课程资源整合力度,利用评价的导向功能,重新建构具有一中特色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师工作、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坚持科研先行,围绕学校发展方向侧重开展教法改革和学生培养体系及育人模式研究,彰显一中办学特色;以信息化和学校文化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积极走集团化办学之路,不断拓展学校影响力和生源基地建设,为一中发展奠定基础;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多渠道筹集学校办学资金,提高学校发展的保障能力。

四、学校发展措施及保障

把“教育教学质量省内一流,办学条件省内一流,管理水平省内一流,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省内一流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省内一流,学校教科研水平省内一流。以教科研水平、育人模式探究为突破口,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力”作为芜湖一中今后五年发展的总基调,着力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1、成立芜湖一中“十四五”规划工作领导组,李平同志任组长。通过对《规划》自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反复讨论、论证,使得各职能处室和广大教职员工能在《规划》拟定过程中看到任务,看到发展,看到曙光。

2、加强学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按新时代党对干部的用人标准和干部梯队建设要求,校党委要加强学校干部后备队伍的选拔和培养的工作力度,大胆启用年轻干部,在工作中给他们压担子,坚持在实际工作中考察和培养干部。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我校现有“三名”工作室为依托,加快我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班主任成长步伐,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加快我校教师教科研水平能力的提升,把教研组、备课组活动作为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工作来抓,促进我校教师群体的发展,引进一定数量的高水平教师人才,引领我校学科教学水平的提升。具体目标是:五年内正高级教师10名左右,市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8-10名,完成10个以上市级课题,5个以上省级课题,力争1-2个国家课题(或子课题)立项。

4、学校领导干部高度重视学校制度体系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把它看成改善干群关系,建立血肉联系,改进工作作风的头等大事来抓。坚持走依法治校,校务公开,民主管理,依靠全体教职工办学之路。

5、根据学校发展规划的工作需要,学校将对学校组织机构进行必要调整,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

(1)将教科室从教务处分离出来成立“芜湖一中科研中心

(2)将学校电教组独立出来成立“芜湖一中信息中心

(3)在校工会设立“芜湖一中校友捐资助学办公室,在校总务处设立“芜湖一中发展资金募捐办公室”。

(4)为适应学校办学规模扩大的变化,将管理重心下移,将年级组改制为“芜湖一中学部,每一学部设级部主任3名,按12副配制,将过去由政教处、教务处负责教育教学日常管理事务下移至学部进行。

(5)为实施集团化办学战略,学校成立“芜湖一中集团化办学办公室

(6)为推进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需要,更好体现各职能处室服务功能,在各职能处室内部设立服务中心,将原来各处室相关管理职能归属到中心进行。

(7)加强对新一轮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未雨绸缪,拟定应对措施及实施方案。

(8)校科研中心要利用我校语文组“蔡正清语文‘点拔’教学法研究中心”立项之契机,尽早在我校各学科教法领域开展‘点拔’教学法研究,提升全体教师专业发展,积极开展“江涛老师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成功案例研究”,为我校多元发展育人模式研究提供成功范例支持。

(9)充分利用我校信息中心成立有利时机,加强我校课程资源整合及研发力度,应对已经来临的教育改革新浪潮,为我校高质量发展奠基。

(10)充分利用好校内、校外教育、教学资源,推进我校德育及社团工作的高水平发展。

(11)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全方位、全流程地对教职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项目考核,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相关数据互连互通,在此基础上建立《芜湖一中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芜湖一中教职员工作评价体系》,同步建立《芜湖一中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全体教职工和学生考核数据建立我校《芜湖一中徳育质量评估体系》、《芜湖一中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芜湖一中服务质量评估体系》,为学校科学发展,全面发展服务。

(12)学校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在交流中发现不足,增加见识,发展友谊。

(13)学校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和信息化能力建设,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立项统筹做好一中校园环境整治工作,彰显一中文化特色。积极改善办公室和工作环境,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创建文明、和谐、美丽、怡人校园环境。

(14)校综改办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领域先行先试,以艺、体教育为突破口,积累经验,不断延伸,为学校多元育人模式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15)学校高度重视体卫工作,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坚持以德为先,“五育并举,以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积极支持校心理健康中心、校医室工作,确保全校师生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

 

芜湖市第一中学

202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