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市教育局副局长、高级教师李兵:解读《芜湖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

发布时间:2023-09-11 14:58信息来源: 芜湖市教育局阅读次数:编辑:倪雪梅 字体:【  

芜湖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高级教师李兵,就芜湖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相关政策作如下解读:

一、出台背景和依据

2023720日,安徽省教育厅印发了《安徽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皖教基〔20235号),明确了安徽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有关政策。为落实好安徽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工作的新精神、新要求,系统推进我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市教育局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并印发了《芜湖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

二、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构建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的高质量义务教育课程实施体系,强化课程组织实施,完善课程实施保障措施,突出全纳性、全面性和基础性,发展素质教育,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加快打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的省域副中心,建设人民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三、课程类别和科目

在课程类别方面,《实施办法》明确,义务教育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奠定共同基础;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拓展补充,兼顾差异。国家课程由教育部统一组织开发、设置,所有学生必须按规定修习。地方课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由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在全省部分年级开设,强化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选择性。校本课程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安排心理健康课程,由市教育局组织开发和实施;选修课程依据“五育融合、全面育人”理念,由学校组织开发和实施,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一到两周开设一节阅读、人工智能等课程。

在课程设置方面,严格落实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我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要求,保持课程类别、科目名称一致,明确各科目开设年级,对学制课时提出具体要求。

四、学制课时

严格贯彻落实我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要求,我市义务教育课程实行九年一贯设置,按六三学制安排。每学年共39周。一至八年级新授课时间35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九年级新授课时间33周,第一学期复习考试时间1周,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3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学校机动时间可用于集中安排劳动、科技文体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一至二年级每周26课时,三至六年级每周30课时,七至九年级每周34课时,九年新授课总课时数为9522。小学每课时按40分钟计算,初中每课时按45分钟计算。小学、初中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和教学改革需要,在保证周总时长、学科课时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对学段当中学科课时的年级分布、每节课的具体时长作适当调整。

各地各校要统筹课内外学习安排,有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创造条件开展体育锻炼、艺术活动、科学探究、阅读指导、班团队活动、劳动与社会实践等,发展学生特长。

五、课程实施

包括严格落实国家课程、加强学校课程规划、坚持五育融合、建立学段衔接教育机制、发挥跨学科教学育人功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育评价机制、提高作业质量等八个方面工作要求。

(一)在落实国家课程方面

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特别是信息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不随意增减、占用课时。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2022年秋季一至九年级开始执行,信息科技课程自2023年秋季三至八年级开始执行,其他学科自2024年秋季一年级、七年级开始执行,确保各科目在相应年级的总课时数达到要求。

(二)在加强学校课程规划方面

一是要求学校应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按照三级课程分类,有效实施国家课程,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二是要求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课程开设、教材使用情况的监管,通过建立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检测体系,做好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落实和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测。三是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与健康课,要求学校利用大课间、课后服务等时间开展各类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1小时。

(三)在坚持五育融合方面

加强不同学科、不同领域课程的内在关联和有序整合,丰富课程内涵,提高课程育人质量。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加强“五育”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合渗透,积极探索“五育并举”向“五育融合”发展的有效方法和路径,将立德树人融入育人全过程,强调学生德行养成、智力构建、体魄塑造、美感追求、以劳育人,实现五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互为一体。着力打造“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悦成长”课程体系,构建具有芜湖特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群。

(四)在加强学段衔接方面

一是注重幼小、小初学段衔接,坚持零起点教学,依据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需要,合理设计课程。二是明确入学适应期,在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设置入学适应期。三是重点把握衔接教育方式方法,幼小衔接应利用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切实实施衔接课程和适应教育活动;小学一年级要落实国家课程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设计要求,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小初衔接应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内容梯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切实解决小初衔接中遇到的学科多、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等问题。

(五)在跨学科教学育人方面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首次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概念。跨学科主题学习旨在打破学科壁垒,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从而解决真实的复杂问题。《实施办法》强调加强综合课程建设,通过各种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于知识体系间内在逻辑结构的认识和掌握,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不得以各门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取代综合实践活动。

(六)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方面

课程教学改革坚持素养导向,紧密围绕“为什么教”和“为谁教”,深刻领会课程育人价值。强化学科实践,加强课程内容与真实世界、真实问题的联系,将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贯穿至教育全过程,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探究实践活动中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建构,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路径中,体会学科思想方法。积极探索大概念、大单元教学,课程教学要实现“以知识与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真正转变,通过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针对学生差异化的特点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规划与自我监控,为学生创造公平的学习机会。发挥智慧教育优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线下教学深度融合,精准分析学情,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撑。

(七)在教育评价机制方面

更新教育评价观念,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创新评价方式方法,强调多种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充分利用大数据测评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学生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的全新方式,规范考试评价行为,科学实施日常教学评价,加强综合素质评价,合理运用考试结果,严格招生考试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八)在提高作业质量方面

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作业管理制度,围绕作业来源、设计、布置、批改、分析、反馈、辅导等关键性环节提出明确要求,严格落实“一科一辅”作业选用政策。提高自主设计作业能力,科学设计探究性、实践性和跨学科综合作业,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六、实施保障

《实施办法》要求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各校围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科研培训、完善资源保障机制、做好宣传引导、强化实施监测等五个方面加强实施保障,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教师编制统筹调配机制、三级教研培训职责、课程实施经费保障、宣传解读思路方法和建立实施监测体系等要求,指导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义务教育学校更好地贯彻落实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