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教育局关于芜湖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J2023062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发布时间:2023-07-13 10:47信息来源: 芜湖市教育局阅读次数:编辑:倪雪梅 字体:【  

办复类别:B

市民盟: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特殊教育水平,彰显人民城市温度》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特殊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特殊教育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特教对象虽是小群体,但关系大民生,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相关部门加强联动、协作,我市特殊教育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领导,完善特殊教育政策支持

市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芜湖市特殊教育发展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特殊教育的领导。2014年至2020年,先后实施第一期、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取得阶段性成果。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推进十四五时期我市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2022年市教育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研究制定了《芜湖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现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二)建章立制,规范特殊教育工作环节。

我市特殊教育始终坚持以普惠发展为目标,坚持特教特办、重点扶持的原则。为有效配置特教资源,市教育局先后制定、印发了《芜湖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和达标规划》《芜湖市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为强化特教专业支撑,我市在原有市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的基础上,调整、充实、成立了芜湖市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由市政府分管教育工作的领导担任主任;由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残联分管领导担任副主任;各部门相关科室负责人、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等担任委员;18名来自教育、医学、康复、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士担任委员会专家。为大力推进融合教育,细化残儿入学评估与安置工作流程,市教育局在前期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召开融合教育专题培训会,出台《芜湖市残疾儿童入学评估与安置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三)多措并举,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

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进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努力做实做细送教上门,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特殊教育普及率逐年提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确保随班就读学位,随班就读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为不能到特殊教育学校或者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具有一定接受教育能力的义务教育阶段重度残疾儿童进行送教上门服务。截止20235月,我市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达98%,基本形成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

(四)强化保障,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一是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截止20232月底,全市已经新建完成县区级特殊教育学校2个、资源教室22个,累计完成投资647万元,投资完成率为100%

二是巩固完善经费投入机制。积极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每年6000元的补助政策,对残疾学生实行从学前到高中阶段15年全免费教育,就读于义务教育阶段特教学校学生享有贫困寄宿生资助政策,每人每年1250元。高中阶段困难家庭残疾学生还可以享受平均每年2000元的国家助学金。2020以来,特殊教育中央补助经费下达我市资金160余万元,用于支持特殊教育学校配备教学仪器设备、普通学校新建资源教室。

(五)加强融合,提升特殊教育质量

一是加强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健全融合教育工作机制,各县市区建立政府主导下教育、卫生健康、民政、残联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医疗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康复机构与学校合作,提高残疾学生评估鉴定、入学安置、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融合教育培训,组织教师赴上海学习随班就读工作经验,组织特殊教育相关负责同志赴无锡、镇江等地学习特教指导(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建设,举办融合教育培训班,着力提高我市特殊教育管理干部及师资业务水平。

二是推动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芜湖市聋哑职业学校、盲人学校积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加强与企业、高校、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开办职业中专班职业技能课,同步促进残疾人教育、康复与职业技能提升,积极为高校输送人才,一部分毕业生走进社会成为技能型人才,就业率达100%

三是促进学前康复与特殊教育融合。我市积极推进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延伸,芜湖市培智学校被选定为省民生工程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定点康复机构,同时成立学前康复部——风信子儿童康复中心。

(六)扎实推进,特殊教育成绩显著

以三所市级特教学校为例,近年来,芜湖培智学校、芜湖聋哑职业学校、芜湖盲人学校等3所学校特殊教育办学成果突出,先后被评为全国特奥先进集体、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及多项省级荣誉。芜湖市培智学校袁玉翠获评正高级教师,2020年度荣获全国特教园丁奖;芜湖市盲人学校校长席蔚菁先后荣获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全国志愿者助残先进个人等各级荣誉称号,连续三届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芜湖培智学校作为安徽省特奥羽毛球训练基地,培养了多名国家级优秀特奥运动员,学校特奥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各级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累计夺得金牌40余枚。芜湖聋哑职业学校拓展职业教育课程,与芜湖市茶艺协会合作完成了公益创投项目中华茶艺助残校园服务计划,15名师生参加了茶艺师考试,获得了初级、中级茶艺师技能证书。学校积极与企业联系,推荐毕业生就业,目前聋生就业率达到100%。近年来几所学校先后向北京联合大学、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杭州特殊教育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等输送百余名学生,圆了残疾孩子上大学的梦。

二、下一步工作任务

(一)做增量,聚焦普惠发展

一是持续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持续强化特殊教育资源配置,满足适龄残疾儿童就近入学需求。芜湖市特教中心规划设置48个班,是一所为智力残疾、听力残疾及孤独症等多种残疾儿童青少年提供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已于202266月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底竣工,2024年投入使用。十四五期间,人口超过20万的繁昌区、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将分别建设一所达到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以满足区域内适龄残疾儿童的入学需求。2023年春季,繁昌区已率先开设特殊教育班,据悉,弋江区、镜湖区也着手开设特教班的前期工作。根据十四五特教规划,到2025年,全市资源教室在现有22个的基础上,再合理布局建设16个,总数将达到38个,进一步满足随班就读学生学习和康复需要。

二是持续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健全残疾儿童招生入学联动工作机制,开展残疾儿童受教育情况定期核查工作。各县市区将进一步健全就近就便安置制度,压实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学校接收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责任,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应随尽随、就近就便优先入学。市教育局要求各县市区做实做细送教上门工作,完善送教上门服务标准,规范送教上门形式和内容,提高送教服务工作质量。

(二)厚基础,强化保障能力

一是推进部门联动,建立专业支撑体系。市教育局将会同卫健、民政、残联等部门,进一步完善由教育、心理、康复、社会工作等方面专家组成的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工作机制,切实发挥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作用。加强对全市特殊教育的统筹指导和科学管理,完善评估机制,严格执行《芜湖市残疾儿童入学评估与安置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二是强化融合教育资源保障。依托现有特殊教育资源,建设市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大力推进县区级、校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逐步实现各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全覆盖,为全市特殊教育的发展、规划、培训、咨询、巡回支持等提供指导和服务。

三是巩固完善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机制。2025年将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至每生每7000元以上,有条件的各县市区可适当提高补助水平;落实学前、高中阶段生均拨款政策,继续向特殊教育倾斜。

(三)提质量,满足多元需求

一是抓义教,促两头延伸。积极发展学前特殊教育,鼓励普通幼儿园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就近入园随班就读,鼓励和探索设置专门招收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幼儿园(班),尽早为残疾儿童提供适宜的保育、教育、康复、干预服务。依托市县两级职业教育资源,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继续支持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接收残疾学生随班就读。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从幼儿园到高中全学段衔接的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

二是抓特教,促两教协同。加强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探索适应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成长的融合教育模式,推动市县两级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结对帮扶共建、集团化融合办学,创设融合教育环境,各县市区要积极开展市级融合教育示范校创建工作,进一步推动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融合。推动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通,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职业教育学校融合办学,开设适应残疾学生学习特点和就业需求的专业,为将来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三是抓师资,促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国家《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落实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落实特殊教育教师津贴标准,保障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特殊教育事业。教师职称评聘和表彰奖励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县级以上教研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特殊教育教研员。

 

 

 

联系单位:市教育局基教科

联系电话:3866581

 

 

芜湖市教育局

202377

 

 

 

抄送:市委督查办公室(市政府督查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