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第二中学(安澜中学)(2024年)
以人为本,成人成才,全面发展
---芜湖市第二中学 (安澜中学)
学校基本情况
芜湖市第二中学(安澜中学)是一所全日制普通完全中学,芜湖市示范高中。学校现有3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800余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编教职工145人,编外聘用人员6人,其中,33位教师取得硕士学位;特级教师1人,正高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37人。安徽省教坛新星2人、芜湖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人、市学科带头人3人、市级教坛新星4人、市级骨干教师14人、市级优秀园丁3人、市级优秀教师20人、市级师德先进个人4人、市优秀班主任4人、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市最美教师提名2人,市最美教师2人。从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看,学校的教师队伍相对较为合理,基本上处于稳定成熟青壮年阶段,是学校发展的稳定基础。
光荣的起点
芜湖市第二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承载着对英雄的纪念,创造过辉煌的历史,寄托着老百姓的厚望。
1943年8月,为纪念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将军的“安澜工业职业学校”在广西全州第200师发祥地开学,戴将军夫人王荷馨女士捐献出全部特恤金并担任名誉校长,以后学校几经迁移,于1947年迁址芜湖。1950年初,改为芜湖市立中学二分部(芜湖市第一中学为一分部)。1998年6月,芜湖市第二中学和原第十中学合并为“芜湖市第二中学”。分环城北路校区和花津桥校区两处办学。2021年8月18日环城北路校址搬迁至西洋湖校区同时增挂“安澜中学”校名。近80年来,这所纪念戴安澜将军的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成为芜湖市老百姓满意度较高的学校之一。
光辉的历程
(一)质量立校,办人民满意教育
学校是芜湖市示范高中,芜湖市城市领域基层党建“领航计划”示范点、芜湖市“两应”基层党组织、芜湖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是全国在线教育应用创新项目学校、教育部2018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全国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基地学校、团中央“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建设学校;学校是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示范学校、省廉政文化进学校示范点、省卫生先进单位、省绿色学校、省语言文字规范学校、省教育系统退离休协会工作先进集体、省初级中学人民防空教育先进单位、省关心下一代“双创建”先进集体、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安徽省“五四红旗”团委;学校也是芜湖市文明单位和芜湖市文明标兵单位、市平安校园、市禁毒示范学校、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芜湖市体育传统项目(健美操啦啦操、篮球)学校、芜湖市中小学“社团建设示范校”、市先进职工之家、市五星级职代会、市巾帼文明岗、市第十六届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市女职工工作规范化示范单位、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单位、市“五好”关工委、市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标兵单位、市示范家长学校、市教育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市示范高中优秀等级学校等。
长期以来,学校秉承“以人为本,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初中创品牌,高中创特色,初、高中协调发展”的办学思想;“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治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方针;以“积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打造‘和谐共进、优质共荣’的教育新生态”为办学方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科研兴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转变育人方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德树人,五育并举。
(一)构建以课程为依托的育人体系
1、建设德育序列化课程。学校德育工作紧密围绕学校工作大局,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整体构建芜湖二中“5+6”德育体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体系。
2、社团活动课程。我校相继成立了“安澜合唱团”、“青年志愿者协会”、“动漫社团”、“健美操啦啦操社团”、话剧社等多个学生社团,每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3、积极开发不同级别的校本课程。学校积极开发各个级别的校本课程。每周五下午第三四节课,全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各个层面的活动课教学。目前全校各个教研组都拥有了本学科活动课教学用的校本教材,数学组还针对二中学生特点组织教师编写了校本练习册,供学生选用。另外,陶艺和啦啦操健美操已经被市教育局批准为市级校本课程。
(二)围绕“核心素养”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1、学校通过加强“教学常规检查”、“推门听课”(研课、磨课、赛课等)、“学生作业布置与批改检查”等教学常规管理,强化教师服务意识,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2、学校通过“抓文明礼仪,促师德培养”、“抓敬业精神,促师风建设”、“抓岗位示范,促廉洁教育” 、“抓教工活动,促校园和谐”等不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中高考成绩连续多年创佳绩。
(三)改革考试评价方式,以评促教
我校按照《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等文件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方案,落实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对学生评价的要求,实行多元化评价、突出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四)全方位多角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以职业道德为核心。我校每年都要组织开展“师德标兵”评选、师德征文和经验交流会等师德教育活动。坚持依法治教,严格按照《教师法》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学校制定了教师违反师德师风行为处理办法,全面杜绝教师有偿家教和违规补课行为,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
2、以教育培训为重点。学校不断创新学习培训方式,着力培养广大教师终身学习理念。为教师提供外出参观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鼓励教师自主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借助“青年教师讲习所”的平台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新进校教师配备指导教师,做好“传、帮、带”。
3、以课题研究为导向。学校鼓励教师以申报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和研修人员为契机,立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大力开展课题研究,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4、以系列活动为载体。学校每学期开展大型教学活动,如“一节课评优大赛”、“骨干教师示范课”、“新进教师上岗课(汇报课)”“优秀教研组评选”等;通过活动,肯定成绩,表彰先进,交流经验,鼓舞士气。
5、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我校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应用,先后尝试过“翻转课堂”、“慕课”、“智慧课堂”等先进的教学理念,多次对教师进行微课程制作与使用的培训,我校教师的课件及微课多次在全国以及省市比赛中获奖,2019年,我校正式成为教育部“网络空间人人通全国骨干教师培训基地”。
(三)文化治校,提升办学品位
1、提升德育文化,挖掘德育资源
学校确立了“文化育人”的德育工作思路,着力建立德育工作新体系,积极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由规范化向特色化发展。
学校把具有优良传统的戴安澜精神的德育资源开发成学校德育的特色资源,榜样育人,重点打造安澜精神的文化品牌。在现有学校德育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安澜精神德育资源。通过学安澜精神(开发安澜精神为核心的德育校本教材,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特色资源)、树英雄形象、入校园文化(提炼安澜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开展学安澜、讲安澜、祭安澜、做安澜那样的中国人系列活动)等措施,让“安澜精神”成为二中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2、提升教研文化,打造教师队伍
学校有着一支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主要源于二中有着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教师队伍培养的措施。为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打造优质教师队伍,新时期,学校实施“教研科研提升工程”。
实施“唤醒”工程,激发教师的教育自觉。教师的职业倦怠、职业麻木愈加严重的今天,如何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如何激发教师的教育自觉,是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前提。实施“唤醒”工程,全方位的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教育,“唤醒”教师的责任心与爱心。教师的职业化教育远比专业化发展要重要的多,学校教师一旦进入教育自觉状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将会水到渠成。
实施“名师”工程,激发骨干教师的积极性。激发骨干教师主动发展的积极性,制定学校“名师”培养计划,为骨干教师的成长的提供多方位条件保障。实施“青蓝工程”,开展新老教师的结对工作,以老带新,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教学相长,新老教师共同进步。
实施“五个一”工程,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学校成立了“青年教师讲习所”,以“五个一”工程为核心工作,开展4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培养。
实施“聚焦课堂”工程,打造高效课堂。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内涵发展的主战场,任何形式的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最终的落脚点都要回归课堂。课堂兴,则教育兴。因此,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培育“活力课堂”,让学生动起来。学校积极倡导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活力课堂”的特征之一即是主动性。“主动”是学习状态,“主动”会激发潜能,让学生乐在其中,教学才会产生效能。
建设“高效课堂”,让教师动起来。高效课堂主张“自主、合作、探究”,高效课堂变革的意义体现在:重建教学关系,即变“教中心”为“学中心”;重建师生关系,即变“师中心”为“生中心”。“学中心”、“生中心”的变化主导在教师,教师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课堂的生态环境,研究教学的生成与预设等。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
打造“精品课例”,让教研活起来。打造“精品课例”重在开展教学研讨,通过教师间的集体备课、教师上课、共同评课、再上课、再评课的过程,达到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共同提高,让教研活起来,起到实质性的研究效果。
3、打造课程文化,开发校本课程
进入新时代,学校积极探索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在进行“德智体美”课程开发上,除了上述的安澜精神德育课程资源作为开发亮点之外,学校还积极将“管乐教育”开发成美育课程资源、“健美操”教育开发成体育课程资源。
4、完善制度文化,提高管理水平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大力“加强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逐步规范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制度建设体系化,制度完善常态化”的理念,加强制度完善、制度创新和制度执行,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工作机制和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家长委员会等各类组织,实施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建立并完善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制度。
(四)特色强校,培育时代新人
——芜湖市第二中学管乐特色教育简介
芜湖二中安澜中学生管乐团成立于1998年年底,在省管乐协会、安师大音乐学院、市音乐家协会和兄弟学校的指导和帮助下茁壮成长,从开始的30余人发展到目前400余人的规模。先后参加了中国科博会、旅博会、汽博会、建博会和安徽省建国50周年艺术节开幕式(合肥•安徽省委宣传部邀请)、安徽省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式、芜湖长江大桥通车典礼等百余场次的表演活动。被芜湖市教育局授予“优秀学生社团”光荣称号。
自1998年以来,我校有数百名管乐特长生走进武汉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青岛大学、厦门大学、安徽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音乐学院深造。初中管乐教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亮点之一。
芜湖二中安澜中学生管乐团组建25年来,累计培养管乐特长生2000余人,连续7年在鸠兹广场成功举办公益展演,2020年,受邀代表芜湖市教育局走进社区,参加芜湖市首届邻里节展演活动,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产生较大的影响。管乐教育已成为我校乃至我市素质教育的一大亮点。
芜湖二中的管乐特色教育经历了25年的滚动发展,在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创造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品牌效应显现。
——芜湖市第二中学健美操啦啦操特色教育简介
二中的 “健美操”教育起于最初的校健美操队的组建。健美操队自1997年起,就代表芜湖市参加历届全省大、中、小学生健美操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夺得了多个团体冠军和单项第一。在2015世界休闲体育大会第四届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中,在强手如林的角逐中一举夺得全国高中组第二名的好成绩,并获评特等奖,刘怿老师被评为“年度优秀教练员”称号,成绩卓越。2016年5月,在2015—2016年全国啦啦操联赛(武汉站)中国啦啦之星争霸赛(武汉站)比赛中,获中学乙组集体技巧中级(1-2级)自选动作混合冠军。2016年11月,在安徽省教育厅举办的安徽省第八届中学生健身健美操比赛中,获得参加的六个项目中的5个冠军1个亚军和团体第一。代表安徽省参加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
芜湖二中安澜中学生健美操、啦啦操队组建26年,代表学校、代表芜湖多次参加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级比赛,荣获12项桂冠,2021年,代表芜湖市参加第十八届上海教育博览会,受邀进行开幕式表演和芜湖展区特色教育展演,获得好评;
近年毕业生100%被录取到广州体院、武汉体院、南京体院、成都体院、安徽师范大学等体院深造。
2021年政府批准学校面向全市招收啦啦操特长班。
——芜湖市第二中学创新教育简介
从二中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以来,学校就努力打造创新教育办学特色,2016年10月,创新教育各项活动正式启动,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创新教育平台,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形成了课程实施、项目推进、活动辐射的创新教育模式。二中以活动课和学生社团为载体,吸引全校师生参与创新活动。到目前为止,二中共开设了《3D打印设计与创意》、《妙音魅影》等27门活动课程,成立了“ok”影像、合唱、动漫、健美操、3D打印等9大社团,全开放的学校功能室,为创新教育活动提供全方位服务,让学生能在课堂和课余时间都能自主开展科学探索与研究活动。在芜湖市创新大赛中,我校“安澜中学生创客团队”有11项3D作品参赛并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后又组队参加全国、省市机器人比赛,多次荣获一等奖。
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开发创新课程,加强创新教师队伍建设,丰富创新教育内容,力争将创新教育发展为学校又一办学特色!
为提升办学品位,凸显学校特色,1998年以来,学校打造具有二中特色的课程群,形成以管乐、健美操啦啦操、科创、陶艺等为主的二中特色教育,组建了管乐团、合唱团、诵读社、啦啦操社、陶艺社、书法社、3D打印社、机器人社、足球社、篮球社、羽毛球社、动漫社等深受学生喜爱的校园社团。学校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成为芜湖市区知名度较高,美誉度较高,教育教学质量过硬,广大学生和家长信赖并向往的学校。
2020年8月,学校党委完成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接续奋斗,继续带领学校全体师生努力开创“凝心聚力谋发展,风清气正谱新篇”的良好局面,在总结十三五成绩的同时,谋划学校高质量发展,制定了《芜湖市第二中学“十四五”发展规划》,大胆改革创新。学校将持续发挥“红色安澜”特色党建引领作用;激发活力,建立健全现代学校治理体系;五育并举,深化德育工作体系建设;提质增效,推进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渐建设“三园”学校;深化长三角教育合作交流,融入南京、合肥都市圈,聚力发展,全面推进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