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聚力促教师专业成长——程斌名师工作室开展研修活动

发布日期:2021-01-11 16:28 来源:北塘小学 浏览次数:

岁末虽寒冬料峭,但芜湖市程斌名师工作室的成员研修热情不减。12月24日他们齐聚北塘小学,开展2020年最后一次研修活动,凝聚各方力量促生学员专业成长。本次活动采取“浸润式学习”,为激发学员思维的碰撞,活动还特别邀请了孔立新老师、荆山小学副校长邓海以及育红小学天都校区副校长周阳,围绕《如何开展小学科学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展开。

学员是研修的主角,系列话题既是一个个微讲座,也是一次次面对面的对话。孔立新针对如何撰写论文和学员们展开对话。他认为老师们目前撰写论文的比较功利,目的无非只有两种,发表或评奖,而如今查重率普遍比较高是不争的事实,论文的内容需要原始积累和及时反思,一节公开课后是撰写论文的好时机,结合当时的教学感受和反思评价可成为很好的素材。在他看来,身为教师最难的是上课、最简单的是写课后小记,大多数老师往往是完成了最难的任务,而忽略了最简单的记录。教师只有站在多彩的课堂上才能获得专业成长的力量,利用文字记录课堂中那些触动人心的瞬间,才会让这份力量得以保持和分享。课题研究需要项目化的学习,项目化的学习是什么?是教师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研究并应对一个真实的、有吸引力的复杂问题,其中有八个准则也是需要学习的。在如何开展课题研究上,孔立新提出了四点建议:课题要选择一个切合研究的视角,角度尽量能新颖有价值;课题要立足学科、不唯学科、注重成效;课题要以问题为导向、不唯理论、要解决教学实践问题;课题要规范材料整理、注重材料的条理性。

程斌用三个字与学员们分享了讲座后的感悟:“小、实、勤”,“小”即小学科能做大文章;“实”即讲的都是干货,都是自己的故事,可以模仿和复制;“勤”即勤于用笔记下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就是原创。在此基础上,程斌阐述了自己对小学科学课题研究与文本表达的见解。程斌的微讲座主要围绕三个内容:为什么要研究课题?怎么研究课题?教育研究成果的文本该如何表达?教育研究、撰写研究论文并不只是大学教授或专职研究人员才能做的事,一线的教师完全可以使自己成为研究者,在自己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像研究者一样去工作、思考和交流。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形象出现,把每一问教室都变成新课程新教学思想的实验室。小学科学教师想写出教学研究文章,需要有充足的原材料和创造性的思维加工过程。只有勤于积累,精于思考,才会有东西可写,多练就能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文章来。要善于学习,养成积累资料的习惯。积累资料的方法通常有记笔记、制做卡片、做索引、写教后感等。他认为小学老师的论文是做出来的,教学实践是撰写教学研究文章的基础,无实践研究则无理论文章;小学科学老师要谨慎开展“学术性”研究,要侧重于实践的表达。针对论述性、案例性的文章撰写的方式和要求,程斌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周阳作为工作室联合课题组的主要负责人,他阐述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创新之教学具改进》,与成员们进行分享交流,从传统的“教科学”“学科学”改变为“做科学”,新老教材的融合可以说给教师们带来了很多的困惑之处,如何让教具的改进,既能方便师生使用,又能针对一些赛事让教具更加精准,这是难点所在,需要大家仔细斟酌推敲。小学科学自制教具的开发与优化有其自身规律可循,在实验类型方面、操作难易程度方面、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成本方面的考虑与设计是重点,他期待和成员们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活动尾声工作室主持人程斌结合本工作室承担的课题进行了中期反思和点评,并布置近期研修和课题研究工作。不知不觉,夜暮已笼罩校园,又是一个平安夜即将降临,灯火阑珊处,仿佛工作室主持人点起一盏烛光,照亮了研修人员的专业前程,不一样的研修方式,用一些真心和细心,让研修不停留在表面,用点滴幸福唤醒大家的专业梦想,一起研修,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