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温情资助实现助学育人双丰收

发布日期:2020-07-23 14:46 来源:安徽青年报 浏览次数:

2020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获得中职国家奖学金的学生名单,芜湖电缆工业学校学生苏晓虎从全国众多中职生中脱颖而出,成功跻身获奖名单,其事迹荣登《人民日报》。

芜湖师范学校女生高雨晴虽出生农村家庭,生活的拮据和苦难没有将她打败,反而在教师的教导和鼓励下,练得一手好字,其书法作品成了其响当当的名片。

……

在芜湖市众多受助学生档案中,一个个平凡的名字,因为成长、成才甚至逆袭变得闪闪发光,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段段受资助和再成长的故事。也正因为如此,他们让原本只是冰冷的资助数字变得温情而生动。2019年5月,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涂义才一行到芜湖市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实地调研,曾对该市受助学生成人成才并反哺学校、反哺社会的事迹作出评价:“感人至深,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做好典型案例的广泛宣传,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近年来,芜湖市严格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健全学生资助制度”的要求,加强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围绕资助育人狠下功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2019年,该市共发放学前至高中阶段学生国家资助资金7952.1万元,4.7万人次。

“国家的好政策 为我打开一扇窗”

芜湖技术工程学校2016级的学生孙刚是南陵县许镇镇奎湖人,爸爸、妈妈很早就离了婚,爸爸对他不管不问,妈妈只好带着幼小的他回到外公、外婆家居住。外公体弱多病,妈妈不仅需要抚养孙刚,还要承担外公的医药费,生活十分艰难。2016年,孙刚初中毕业后上了芜湖科技工程学校,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机专业。学校了解他的情况后,不仅按照国家政策免除他的学费,而且积极帮助他申请助学金等,好让他能够在学校安心学习。

“我的家庭情况就摆在这了,要想改变家庭的命运,我只能好好学习,用知识打开另外一扇窗”。孙刚说,关键时候,学校没有放弃他,国家的好政策没有遗漏他,让他可以无后顾之忧地扑在学习上。带着这份感恩,孙刚成了学校里的“拼命三郎”。通过两年的认真学习,他熟练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维修技能、学会了精湛的Photoshop技术,更在动画制作方面颇有钻研,曾获芜湖市第十五届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动画片制作”二等奖、芜湖市第十六届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动画片制作(三维)”一等奖,以及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动画片制作(三维)”二等奖。2018年获芜湖市第十七届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动画片制作与VR设计”二等奖、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动画片制作与VR设计”三等奖,同年被评为芜湖市“三好学生”,并当选2018年度全国“最美中职生”称号。

在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下,孙刚不但成绩优异,还乐于助人、热爱公益,在学习和生活中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同学,积极加入学校便民服务队,利用休息时间去社区帮助居民排除电脑故障,既让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用于实践,又帮助了别人。

据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帮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该校在帮困资助之余,着重在精神上育人,教育所有受助学生要学会感恩,要把感恩的心化为成长的动力,培育受助学生自强自立、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和回报社会等优秀品质,从而真正达到资助和育人双丰收。“所以,在我们学校,有很多受助的学生都像孙刚那样,越过贫困,立志成才”。

拓宽资助外延 坚持资助和育人并重

近年来,随着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不断完善,芜湖市学生资助力度越来越大、投入越来越多,该市适时地不断调整资助方式,拓宽资助的外延,工作重点由专注“资助”变为“资助和育人”并重。该市中职资助工作中的健全机制、过程精准化、宣传多样化、扶贫更扶智、系统一体化得到了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涂义才的充分肯定。

“经济上的贫困只是一时的,精神上立起来,才是真正的成长”。据芜湖市教育局负责学生资助工作的相关人员介绍,这两年,该市通过工作座谈、业务培训、监督检查等各种方式,统一思想认识,宣讲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强调资助育人是新时期资助工作的新使命,转变观念,创新方式,把资助工作落实到育人上。同时,开展优秀学生资助工作者评选活动,树立资助工作者典型,让资助工作者学有榜样。

据其介绍,目前,该市几乎所有的学校每年都会开展资助政策宣讲“两节课”,把资助育人融入到政策普及和宣讲等形式多样的资助宣传活动中,通过升旗仪式讲话、主题班会等活动将资助宣传和育人活动渗透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培养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资助时的“诚信承诺签名”、繁昌县第二中学的“小小资助通讯员”、芜湖机械工程学校的“繁昌县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义务讲解员”,这些勤工助学、社会实践平台都是资助育人的重要载体。

抓诚信强责任 构建育人的良性循环

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为构建一个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效应,芜湖市坚持在具体的学生资助中做好“三育”。

首先是励志教育。芜湖市教育局积极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励志成才和资助育人典型评选活动,遴选优秀案例报省教育厅,挖掘资助育人典型,弘扬受助学生励志成长、成才的感人事迹,大力传播正能量。有获中职国家奖学金并荣登《人民日报》优秀学生代表名录的芜湖电缆工业学校苏晓虎,有出自农村家庭靠自身努力成人、成才的芜湖师范学校高雨晴,有贫困户家庭培养出一个博士、三个硕士的农林村等。“这些人物都是学生身边的人,他们的成长事迹可触、可碰、可感,教育起来更有同辈效果,不会让说教变得很生硬。”该负责人说。

其次是诚信教育。芜湖市教育局联合中国人民银行芜湖市中心支行开展“学生资助诚信教育主题月”主题教育活动,邀请该行专家到学校开展金融和征信知识讲座。各校纷纷开展了诚信签名、诚信宣誓、诚信承诺书、主题班会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诚信活动。学生参与度高,覆盖学生12万多人次。活动成效明显,增强了学生的诚信意识,加强了学生诚信立身的良好习惯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求真务实、言行一致的诚信形象。县(区)还特别针对获得国家助学贷款资助的学生不断强化信用意识。

最后是社会责任感教育。芜湖市教育局连续五年组织开展了“诚信·感恩·梦想——谁的青春不奋斗”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展示国家资助政策成效,促进学校深入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推荐优秀作品在当地媒体上刊载。各类学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不断创新资助育人模式,加强受助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如芜湖医药卫生学校排演以资助育人为主题的黄梅戏《吉祥草》。鼓励受助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教育广大受助学生树立感激之情、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育人 从“他助”走向“自助”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的要求一直没有变。瞄准这一育人目标,芜湖市教育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育人形式。近年来,更是着重在实践中资助、在实践中育人。

据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不少学校已经将勤工助学列为校内资助资金使用范围,加强对勤工助学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深入挖掘校园“以勤代助”岗位,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从“他助”走向“自助”,自立自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目前,勤工助学已成为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重要内容,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统计,芜湖市2013年~2018年中等职业学校勤工助学资金占校内资助资金平均比例为14%,个别学校已达到50%,勤工助学累计上岗9000余人次,发放学生薪酬130万元,为众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求学、提升素质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从目前的育人效果来看,该市坚持资助和育人有机融合,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紧密结合起来,把关心和教育学生作为贯穿资助工作的主线,在物质上帮助学生、思想上引导学生、学业上提升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成效显著。如无为市第一中学学生符青亮、芜湖市第一中学学生陈兴雨和南陵中学俞燕等三名学生获省第一届和第二届励志成长成才优秀学生典型称号。学校中的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考入名校的学生,国家、省、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的中职学生等,这些成长、成才优秀典型学生中都不乏受助学生。据统计,2019年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毕业率100%,就业率达96.9%,同时多名受助学生参加对口升学考入高校继续深造。

资助是手段,目的在育人。下一步,该市将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任务,全面推动学生资助重点工作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坚持立德树人,加强资助育人在校园文化、课堂教学的全面渗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政策普及和宣讲等形式多样的资助宣传活动中、融入各项资助实践活动中,培养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加大资助育人励志成才案例的评选宣传,实现资助工作助人更育人的初心使命。




◎点评

扎实做好资助工作 努力提升育人成效

芜湖市教育局副局长  唐  平

芜湖市已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学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各个教育阶段全覆盖,实现了公办与民办学校全覆盖,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帮助数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顺利完成学业。杜绝了因学致贫、因学返贫现象的发生,根本上改变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庭的命运,为脱贫攻坚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芜湖市加速聚焦资助育人工作,从政策建设、思想引领、育人活动、育人实践和育人宣传等五个方面入手打造资助育人芜湖模式,成效显著。涌现出了一批励志成才、品学兼优、多才多艺的典型案例,借助官方平台和媒体媒介全方位、多角度、多频率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形成了“助困育人并举,推广学习并重”的良好局面,助推芜湖市学生资助工作全面、健康发展。

近年来,通过全市上下资助人员的互联互动、不懈努力,我市学生资助工作稳步前进,群众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我们将持之以恒、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加强服务意识,增强学生资助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把资助政策贯穿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资助的助困育人功能。